日本藍
以工藝及精神染就的色彩
何謂日本的「實用之美」?
它又如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延續?
這個問題正是
Seiko Presage Classic Series 的核心理念
「優雅配戴日本之美」。
此系列以精緻的機械結構與
源自日本「實用之美」的設計靈感,
致敬日本的工藝精神。
作為該系列的延伸,
Presage Museum
提供了一個探索日本獨特美學如何被保存與
傳承的平台。
第四輯中,
我們將焦點放在
德島縣 –
這裡以其悠久的
天然藍染傳統而聞名。
德島藍染:
在每一道藍之間延續的傳統
本藍矢野工場 染師(天然灰汁發酵建技術保存者)矢野藍秀
in Between Blues 阿波藍監製者 永原歷
德島自古以來便是「蒅(sukumo)」的重要產地,這是一種以日本藍草(蓼藍)發酵製成的天然藍染原料。德島出產的蒅稱為「阿波藍(Awa-ai)」,由技藝純熟的職人以傳統發酵技法精心製作而成。這種高品質的藍染料被用於歷久不衰的染色工藝中,展現出德島藍染文化深厚的底蘊。依循當地的自然資源、代代相傳的職人精神,德島的藍染文化正體現了日本所謂的「實用之美」,在實用與美感之間達到和諧的平衡。
藍之迴響:
藍染生命的延續
為靛藍注入生命
對於來自德島的藍染職人矢野藍秀而言,靛藍不僅僅是一種材料,而是一位有生命的夥伴。他所實踐的「本藍染」工藝(天然灰汁發酵建)是一項古老的傳統技術。在他眼中,染缸中的藍液就像是有情感的生命體,會隨著時間展現不同的氣息與狀態。「一旦一缸藍被『誕生』出來,不論使用與否,它都會隨著時間老化。」矢野表示。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維持這缸藍的生命力,必須憑藉敏銳的觀察與直覺,感受它的氣味、質地、溫度,以及染在手上的顏色。這需要的是專注的觀察力、長年累積的經驗直覺,以及近乎修行般的精神專注。
染色的過程既耗費體力,也考驗心志。以染出深邃濃厚的藍色(曾是武士服飾的首選色調)為例,每一塊布料都必須反覆浸入發酵藍液中,停留一定時間後取出、輕輕擰乾,接著接觸空氣氧化。這樣的循環必須重複三十次以上。整個過程全憑染匠的判斷與感覺完成。「我們不使用計時器,」矢野先生說。「雙手與雙眼自然會告訴我們時機。」他的手長年被染成藍色,那是四十年職人歲月的印記與榮耀。
除了色彩的深邃層次外,天然靛藍還具備優異的特性。發酵後的藍液具有天然的抗菌與防蟲效果,非常適合直接貼身穿著。「即使是嬰兒的衣物,也能安心以此染製,」矢野補充道。
職人與敬意的文化
在傳統藍染工藝中,有兩類職人世代延續這項技藝:其一是藍師(aishi),他們以曬乾的日本藍草葉發酵,製成「蒅(sukumo)」這種天然染料原料;其二是染師(someshi),他們使用蒅製成染缸,為布料上色。這兩種角色歷來由不同的專業職人擔任,各自累積深厚的知識與技藝。雖然隨著時代變遷,藍染的需求與人力已不如往昔,但像藍住町這樣的區域振興計畫正致力於培養新一代藍師與染師。矢野先生親自指導年輕學徒,並親手栽種藍草,不僅是為了延續技藝,更希望將這份精神傳遞給來自世界各地的訪客。
他的專注不僅體現在染色技法上,也延伸至圍繞藍染的器物與儀式。發酵藍液使用當地的大谷燒陶甕,而加入染缸的清酒則會先供奉於家中的神龕。「這與宗教無關,」他說。「而是始於敬意。」這種對工藝的敬重、那份靜謐無聲的專注,在日本各種傳統藝術中皆能見到,從鑄刀到釀酒,莫不如是。
矢野先生也談到日本獨有的美學概念—實用之美(yo no bi)。「天然藍染會隨著時間愈加閃耀,」他說。「它的美不是靜止不變的,而是愈用愈有光澤、充滿生命力。這就是『實用之美』的精神所在。」
色彩、工藝與日本之美
矢野先生對色彩充滿敬意。被譽為「藍四十八色」的藍染色階—從淡如空氣的淺黃(asagi)到深邃近黑的盛色(kachi-iro)—並非單純的技術成果。「每一種藍都有名字,每一種藍都有故事,」他說。
當看到Seiko Presage Classic系列腕錶,其弧形面盤採用絲綢靛藍色調時,矢野先生明顯被深深地打動了。「這個顏色太完美了。」他說,「不會太亮,也不會太暗,就像我們努力守護的經典藍染色調。」他不僅讚賞色彩的深度,也欣賞腕錶柔和的光澤與流暢的線條,彷彿絲綢藍染的層層深邃感。「這讓我感受到對傳統的深深敬意。」
對矢野先生而言,Presage Classic Series 不僅是一款美麗的腕錶,更是連結傳統日本工藝與現代生活的重要橋樑。「這正是”實用之美”的實踐。」他說。「當一樣東西兼具實用與美感,並在使用中愈加豐富,它就會長久地陪伴我們。」
在這個講求速度與一次性消費的時代,矢野先生的理念以及 Presage 所展現的靜謐優雅,提供了一種更深層的選擇:一種根植於關懷、長久與和諧的生活方式。「我們不強求結果,」他說,「而是傾聽、回應,讓作品自然成為它該有的樣子。」這,也正是日本之美的精神所在。
矢野藍秀|本藍矢野工房
(天然灰汁發酵建技術認證職人)
乾燥的藍草葉與 SPB525 腕錶。
靛藍的地平線:
海天之色
回到藍的故鄉
在德島出生長大的永原レキ(Reki Nagahara),從小就被藍染文化包圍,卻直到離開故鄉多年後回望,才真正理解它的深度與價值。「離開德島、再回來之後,我才用新的眼光看見它。」他回憶道。曾經平凡的靛藍,如今成了象徵土地、記憶與美的非凡色彩。如今,他將這份重新發現的感動,轉化為跨世代的推廣行動—從與孩子們一起進行有趣的藍染體驗,到為成人舉辦細膩的展覽。「我希望各個年齡層的人都能感受到這項傳統的連結,」他說。「藍染不只是技術,更是一種身份認同,也是日本日常生活中那份安靜的美感。」
他認為這份身份感與「日本之美」的本質緊密相連。「對我而言,日本的美不是張揚或裝飾性的。」他說:「它是真實、自然、經歲月琢磨後的美。來自天然素材、柔和色調,與歲月使用留下的痕跡。」在藍染中,他看見了這種哲學的縮影:源自土地、質樸起始,經過人為而被淬煉的材質。
大自然的調色盤,藍的懷抱
永原先生的藍染創作,靈感直接取自自然。「我引起我共鳴的顏色,是地平線上海與天交會的顏色。」他說。他的藍染作品不追求一致,而是層層疊疊、隨光而變,蘊含深邃的明暗與生命。「藍不是單一的顏色。它有層次、有生命、有情感。」
他同樣重視藍染的觸感。傳統「本藍」的發酵染液對肌膚溫和,並具有抗菌性。「許多人告訴我,穿過藍染衣物後,就回不去一般的布料了,」他說。這份舒適與美感的連結,正體現他對「日本實用之美」的理解。「當某樣東西能伴隨你、經久耐用,它就不只是實用—它本身就是一種美。」他解釋:「我想創造的就是拿在手上、心裡也感覺舒適的事物。」
靛藍、絲綢與美的傳遞
第一次看到 Seiko Presage Classic Series 腕錶時,永原先生特別被藍色面盤與絲綢質感所吸引。「那種藍有層次、有溫度,不是冰冷的平面色。它讓我想到藍染在光線下的變化。」他說:「面盤的弧度與光澤像極了一片柔軟的絲布。」他認為,這項設計成功捕捉了日本材質的「視覺」與「觸覺」之美。
他也提到日本絲綢的獨特性:「日本的絲質纖細且均勻,手中觸感像有生命。」將絲的柔光與藍的深度結合,是他眼中能將日本美學以熟悉形式傳達至世界的方式—例如透過腕錶這樣的日常物件。
展望未來,他認為像 Presage Classic Series 這樣的設計合作,是將日本美感傳遞給下一代與國際的重要橋梁。「當我們能將價值融入日常用品中,文化才得以長存。腕錶、服飾、包裝—它們都是乘載著故事的器物。」
當被問及守護藍染傳統的下一步,他毫不猶豫地回答:「我們要持續創作,同時也要教學、展示、邀請他人參與。未來的藍,不是緊抓過去,而是將新的線條染進時間的織物裡。」
永原レキReki Nagahara
in Between Blues阿波藍 監製者
靛藍傳承:工藝、文化與時間的交會之處
染師矢野先生以精準與耐心培育天然發酵染缸,在守護百年技法的同時,創造出層次豐富、表情生動的藍色。永原先生則以德島的海與天空為靈感,從全新角度探索藍染的文化與感官魅力,推崇其對肌膚的溫和與情感的深度。兩人皆秉持「實用之美」的精神,致力於透過教育、工藝與合作傳承這項文化。這份理念與 Seiko Presage Classic Series 的精神相呼應:以機械製錶為媒介,詮釋日本美學。正如匠人們以藍染表現日常之美,Presage 亦透過腕錶將這份感性傳遞至世界各地,串聯傳統與創新、過去與未來、日本與世界。
展現日本之美 ×
Seiko Presage Classic Series
德島海岸
德島縣南部的獅子喰海岸—永原レキ先生的藍染工坊in Between Blues所在地,以及錶款SPB527。
海天相接之處:
德島海岸的
藍色魅力
位於四國東端的德島縣,擁有一條壯麗的海岸線,映照著海與天空不斷變換的姿態。沿岸散布著清澈透明的海灘、被海風拂過的岬角,以及靜謐的內灣—每一處都呈現出獨特的藍色風景。這些海景不僅是自然的壯觀畫面,更是孕育深厚海洋文化與繁盛漁業傳統的背景,塑造了這片土地數百年來的生活樣貌。
從鳴門海峽翻湧的漩渦,到南部海岸的靜謐灣泊,德島的海域既壯觀又富饒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海味之一是鳴門鯛,生長於強勁潮流之中,肉質緊實、風味細膩,象徵著當地海產的極致品質。德島同樣以鳴門若布聞名—生長在孕育漩渦的激流中,富有彈性與濃郁香氣。此外,縣內亦盛產鰤魚與鱧魚,而在南部沿海,更有被譽為珍饈的伊勢龍蝦。
然而,這些海岸風光的意義不止於美食。被群島環抱的內之海海灣波平浪靜,適合悠閒垂釣;而南部曲折的溺灣海岸線則以松林與灣岬相間,邀人靜思與探訪。從划獨木舟到搭乘遊船,遊人可親身感受德島海洋的律動與寧靜。
即使是海的顏色,也在述說故事。德島的藝術家與職人,特別是從事傳統藍染(aizome)的人們常從海岸不同時刻的藍色光影中汲取靈感。無論是大濱海灘清晨柔和的淺藍,或是大里松原午後閃耀的深海色調,德島的海岸宛如一座會呼吸的調色盤,隨時間變化,描繪出自然之美與文化精神的永恆對話。
展現日本之美 ×
Seiko Presage
Classic Series
大谷燒
傳統的泥與藍:
大谷燒的靛藍進化
厚土與靛藍的呼吸
來自德島大谷地區的大谷燒(Otani-yaki),以能夠燒製巨型器皿而聞名。無論是靛藍染用的大型發酵缸(藍甕)、蓄水盆,甚至浴缸,都誕生於這片土地上雄心與技藝並存的窯火之中。這些大型器皿需要特別的「寝轆轤」(nerokuro) 技法,一人躺下以腳力推動轆轤旋轉,另一人負責塑形;如今這樣的傳統工法只剩下區內兩家窯場仍在延續。
大谷燒與藍染(aizome)之間的連結,不僅僅是地理上的鄰近。相較於金屬或塑膠,陶器能透氣,使空氣穿過陶壁,為天然靛藍的發酵提供理想的「呼吸」環境。
每種色調中的實用之美
為了突破大谷燒長久以來厚重、棕黑色調的印象,大西直紀(Naoki Onishi)創作了「Ai – Indigo Series」靛藍系列──在尊重德島文化底蘊的同時,開啟了一場嶄新的革新。這款深藍釉色經過長時間實驗調配,加入了藍染工坊在取走鹼液後留下的灰燼副產物。這種再利用的創作方式蘊含著更深層的理念:美與永續可以並行共生。
大西先生強調,這些器皿是為了被使用而存在的。「只有當你放入食物,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美。」他解釋。當鮮綠蔬菜、深色肉類或金黃醬汁盛入器皿之中,器物便被賦予新的生命。
當他看到 Seiko Presage Classic Series 時,這份理念產生了強烈共鳴。錶款的弧面造型、細膩質感與靛藍啟發的面盤,讓他聯想到陶器在光線下變化的釉色。「光影角度不同,它就會閃現不同的光澤,」他說。「那種美感如同燒製後的陶器——難以控制、卻極具人味。」
對大西先生而言,Presage 所展現的,正是他窯場所追求的精神:傳統與創新的和諧、因使用而生的優雅,以及日本人對「不完美」、「可觸感」、「時間痕跡」的珍視。就像大谷燒一樣,這些腕錶述說的不只是工藝,更是文化延續的故事,讓時間與生活之美,在日常中可見。
大西 直紀Naoki Onishi
大谷焼窯元 大西陶器
代表執行役員社長
靛藍染缸














